《呼风唤雨的世纪》教学设计四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原文地址
教学目标
1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体会语言简洁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,能联系生活实际,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。
2、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,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、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。
3、能联系生活实际,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。
教学重点:
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。
教学难点:
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。
教学过程
一、对比今昔生活的不同,揭示课题。
谁知道你的爷爷、奶奶年轻时候的生活情况?
我们今天的生活情况如何?
揭示课题。解题“呼风唤雨”。(想到了什么?什么意思?课文中指什么?)要指出是科学技术让人们能够“呼风唤雨”。
简介作者。
二、研读课文,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。
1、自由读文,划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感触。
2、汇报交流、引导研读。
如果汇报涉及第二自然段,则组织阅读重点句,区别“发现”与“发明”。
组织练习选词填空:
人们在地下( )了煤矿。科学家( )了前所未有电子计算机。
并指导朗读,注意读出“那么多”、“出人意料”句的惊喜之情和段末句的赞叹语气。
如果学生汇报出:第三自然段中提到的与20世纪“科学技术”相对应的词语。(如:电灯、电话等)
那么就组织学生再读相关句子,想象没有这些时的样子,体会对比的作用,了解对比的写法。
同时,重点理解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双重意思。
如果汇报出第四自然段中的词语,如:程控电话等,则让学生互相予以解答。同时要举例理解“地球村”。
“等”字指什么?你能说一说吗?学生互相解答。
(可能涉及众多的科学技术名词,要多准备准备啊!实在说不准的让学生回去查。)
练习:
上月球,用 登上月球;下深海,用 潜入深海;看天体,用 洞察天体……
,用 , 。
如果汇报到伯特兰·罗素的话,则先联系上下文读一读,简单理解,待全文学习后,再进一步理解。
(其间适当过渡,完成全文学习。如果有相关音像资料就更好。)
(注意对词句的理解:涉及到的句子在读后引导理解词、句。)
3、再读全文,理清文章结构。
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然段表达的内容及其关系,在结构上整体把握全文。
总结文章的特点:语言简练、条理清楚。
三、再读全文,发表个人意见。
再读全文,你有什么想说的?(包括疑问。)
(其间可以组织新闻发布或研讨、辩论等)
四、展开想像,未来的科学技术还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改变?(结合文章结尾句谈一谈。)
练习:
20世纪,是 的世纪,靠的是 。
21世纪,是 的世纪,靠的还是 ,那就要求我们 。
五、布置课后语文实践活动。
六、再读伯特兰·罗素的话,并送科学名言,推荐阅读书目《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》。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
——邓小平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原文地址
http://zzamon.teacherblog.net.cn/blog/8108/archives/2006/57534.html